“買什么數字貨幣比較好跌” 的提問本質指向高風險幣種,但需警惕:此類資產下跌往往伴隨本金大幅縮水甚至歸零,且多與投機、詐騙相關。從市場規律看,以下三類數字貨幣下跌概率極高,其背后是明確的風險邏輯,而非 “可主動布局” 的標的。
高杠桿關聯的熱門幣種最易因市場踩踏引發暴跌。數字貨幣市場的劇烈波動常由高杠桿資金清算觸發,熱門幣種因參與人數多、杠桿倉位密集,下跌時更易形成 “連鎖踩踏”。例如 2025 年 10 月比特幣閃崩 13% 時,以太坊等主流幣種跌幅超 20%,瑞波幣、狗狗幣等跌幅更是突破 30%。這類幣種雖有一定市場共識,但大量合約杠桿、借貸資金的涌入放大了脆弱性 —— 一旦關鍵價格支撐位被跌破,強制平倉會引發雪崩式拋售,算法交易機器人還會加速下跌進程,短期跌幅往往遠超市場平均水平。尤其在市場樂觀情緒濃厚、杠桿率攀升至高位時(如 Glassnode 警告的 “看漲頭寸擁擠” 場景),此類幣種的下跌風險會急劇放大。

低流動性的小眾山寨幣存在 “斷崖式下跌” 隱患。這類數字貨幣流通盤小、交易深度不足,缺乏實際技術支撐與應用場景,價格上漲多依賴短期炒作,下跌時則因賣盤無人承接而暴跌。2025 年 10 月的市場大跌中,不少小型代幣幾分鐘內幾近歸零,核心原因就是流動性枯竭 —— 少量拋售單即可壓垮價格,且下跌后難以找到接盤資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山寨幣由匿名團隊發行,通過虛假宣傳 “高質押收益”“生態合作” 吸引投資者入場,一旦炒作熱度退去或團隊套現離場,幣價會直接淪為 “空氣價”,且因無合規監管,投資者維權無門。
監管敏感型幣種易因政策沖擊突發下跌。非法定數字貨幣缺乏國家信用支撐,且常游走于監管灰色地帶,政策收緊時首當其沖。例如 2021 年中國出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公告后,比特幣單日跌幅達 30%;2025 年多國強化監管時,依賴 “監管套利” 生存的小型項目幣種紛紛暴跌。這類幣種包括未合規的穩定幣(如曾脫錨 38% 的 USDe,因抵押品暴跌引發信任危機)、涉嫌非法融資的代幣等,其價值完全依賴 “監管寬松” 的環境,一旦政策明確禁止或限制交易,價格會瞬間失去支撐。
需強調:追逐 “易下跌” 的數字貨幣違背投資邏輯,且可能觸及法律風險。上述幣種的下跌多伴隨資金損失、平臺跑路等問題,而非 “可控的市場波動”。若出于風險對沖等專業需求,也需通過合規金融工具操作,而非直接購買高風險幣種。投資數字貨幣的核心應是關注技術價值與合規性,而非尋求 “下跌標的”。
1
收藏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