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,“虛擬貨幣”“數字貨幣” 等概念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,不少人會產生 “人民幣是否會推出虛擬貨幣” 的疑問。但事實上,中國從未發行過官方人民幣虛擬貨幣,且始終對各類虛擬貨幣的非法活動保持高壓監管態勢。厘清虛擬貨幣與法定數字貨幣的本質區別,了解人民幣數字化的正確發展方向,才能避免陷入概念混淆與認知誤區。
首先需明確,虛擬貨幣并非法定貨幣,其本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,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。從比特幣、以太坊到各類空氣幣,這些虛擬貨幣往往依托區塊鏈技術發行,卻缺乏真實價值支撐,價格波動劇烈,且容易被用于洗錢、非法集資、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,嚴重擾亂金融秩序與公眾財產安全。早在 2017 年,中國就發布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》,明確禁止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;2021 年,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聯合發文,進一步強調虛擬貨幣兌換、交易等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、非法集資、金融詐騙、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,一律嚴格禁止,堅決依法取締。這一系列監管舉措,既是對公眾財產安全的保護,也是對金融體系穩定的維護,從根本上否定了 “人民幣虛擬貨幣” 存在的可能性。
與虛擬貨幣不同,中國正在穩步推進的是法定數字貨幣 —— 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與試點。數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,與實物人民幣等價,具有價值尺度、流通手段、支付手段等法定職能,其發行與流通受國家法律保護,背后有國家信用作為堅實支撐。從 2019 年開始,數字人民幣先后在深圳、蘇州、雄安新區、成都等多個城市開展試點,覆蓋消費支付、政務服務、交通出行、跨境貿易等多個場景:在深圳,市民可通過數字人民幣紅包在商超購物;在蘇州,數字人民幣被用于公務員薪資發放;在跨境貿易領域,數字人民幣也已實現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結算測試。截至 2024 年底,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 1000 萬個,交易金額突破 10 萬億元,逐步融入公眾日常生活與經濟社會發展。
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與推廣,并非為了替代實物人民幣,而是為了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支付需求,提升支付效率、降低交易成本、增強金融普惠性。對于普通民眾而言,使用數字人民幣無需綁定銀行賬戶,可直接進行離線支付,既方便了老年人、農村居民等群體的使用,也在斷網、弱網環境下保障了支付暢通;對于企業與商家,數字人民幣的實時到賬特性減少了資金周轉成本,其可追溯性也有助于防范洗錢、偷稅漏稅等違法活動;在跨境貿易中,數字人民幣的使用能夠規避匯率波動風險,降低對美元等國際儲備貨幣的依賴,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健發展。
當前,仍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對 “虛擬貨幣” 與 “法定數字貨幣” 的概念混淆,炒作所謂 “人民幣虛擬貨幣”“數字人民幣加盟” 等虛假項目,騙取公眾資金。對此,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多次提醒,公眾應認清虛擬貨幣的非法本質,堅決抵制任何虛擬貨幣交易炒作行為,切勿相信 “保本高收益”“官方授權” 等虛假宣傳。若有支付需求,應通過正規渠道使用數字人民幣或其他合法支付工具,維護自身財產安全與金融秩序穩定。
人民幣的數字化發展始終遵循法定、安全、普惠的原則,數字人民幣的推進是中國金融創新的重要實踐,而非對虛擬貨幣的認可。未來,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大、應用場景的持續豐富,其將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,為公眾帶來更便捷、安全的支付體驗,而 “人民幣虛擬貨幣” 則始終是不符合政策導向與法律規定的偽命題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