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,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曾一度吸引眾多目光,然而,其背后隱藏的風險與非法本質,卻讓無數投資者深陷泥潭。了解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內涵與外延,認清其危害,是公眾遠離風險、守護財產安全的關鍵。
虛擬貨幣相關業務,涵蓋了圍繞虛擬貨幣展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。常見類型包括虛擬貨幣的發行、交易、兌換以及為其提供服務等。虛擬貨幣發行,是指創建并向市場投放新的虛擬貨幣,如比特幣、以太坊等加密貨幣的初始發行。在早期,比特幣通過 “挖礦” 機制,讓參與者利用計算機算力解復雜數學題,成功解題者便能獲得新發行的比特幣,這一過程本質上是發行新幣并分配給 “礦工”。交易業務則是投資者在各類交易平臺上買賣虛擬貨幣,試圖通過價格漲跌獲取差價收益,如投資者在虛擬貨幣價格低時買入比特幣,待價格上漲后賣出獲利。兌換業務涉及將虛擬貨幣與法定貨幣(如人民幣、美元等)或其他虛擬貨幣進行交換,像將以太坊兌換成比特幣,或者將比特幣兌換為人民幣。服務業務包含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平臺、技術支持、行情分析、投資咨詢等,如一些交易平臺為用戶提供虛擬貨幣交易界面、交易數據統計等服務,還有部分機構或個人打著 “專家” 旗號,為投資者提供虛擬貨幣投資建議。
但在中國,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。早在 2013 年,人民銀行等部委聯合發布的《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》,就明確表示虛擬貨幣 “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”。2017 年的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》以及 2021 年《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》,更是將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。這是因為虛擬貨幣缺乏國家信用支撐,價格波動毫無規律,容易被不法分子操縱,擾亂金融秩序。以比特幣為例,其價格曾在短時間內從數萬美元暴跌至數千美元,讓眾多投資者血本無歸。
參與虛擬貨幣相關業務,投資者將面臨諸多風險。市場風險首當其沖,虛擬貨幣價格波動劇烈且無漲跌幅限制,24 小時不間斷交易,受全球經濟形勢、政策消息、投資者情緒等因素影響,價格可在瞬間大幅漲跌,投資者極難準確預判走勢。如 2024 年 5 月 19 日,比特幣價格從單枚約 43000 美元的高點迅速跌落,一度跌至 29000 美元附近,最大跌幅超過 30%,眾多投資者瞬間爆倉,損失慘重。平臺風險也不容忽視,部分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技術不穩定,易遭受黑客攻擊,導致用戶資產被盜;一些平臺甚至是不法分子設立的詐騙平臺,在吸引投資者大量資金后,直接卷款跑路。此外,虛擬貨幣市場還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與操縱風險,少數大戶或機構可通過大量買賣虛擬貨幣、散布虛假消息等手段操縱價格,普通投資者因缺乏全面準確信息,在交易中處于劣勢,極易被誤導,做出錯誤投資決策。
從法律后果看,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不受法律保護。一旦因虛擬貨幣交易產生糾紛,投資者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。若投資者參與虛擬貨幣交易,導致資金損失,只能自行承擔后果;若因虛擬貨幣交易涉及洗錢、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行為,還將面臨法律制裁。例如,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法院曾審結一起案件,被告人因幫人將違法犯罪資金兌換成虛擬貨幣,從中賺取傭金獲利,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。
公眾必須認清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非法本質與巨大風險,堅決遠離此類業務。選擇銀行、證券等合法金融渠道進行投資,才是保障自身財產安全與合法權益的正確做法。任何試圖通過虛擬貨幣業務 “一夜暴富” 的幻想,最終都可能演變為 “一夜赤貧” 的悲劇,只有堅守法律底線,保持理性投資態度,才能避免陷入虛擬貨幣的 “財富陷阱”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