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挖比特幣用什么顯卡好” 是許多入門者的常見疑問,但結合比特幣挖礦機制與硬件發展現狀,答案早已不是 “選哪款高端顯卡”,而是 “顯卡已不適合挖比特幣”。這一結論背后,是挖礦技術迭代、硬件效率差異與市場生態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,與比特幣高耗電的底層邏輯一脈相承。
首先需明確核心事實:顯卡挖比特幣已無實際價值。比特幣采用 SHA-256 算法,早期確實可通過顯卡(GPU)的并行計算能力挖礦,但 2015 年后 ASIC 礦機的普及徹底改變了格局。ASIC 礦機是針對 SHA-256 算法定制的專用設備,算力與能效比遠超顯卡 —— 以高端顯卡 RTX 4090 為例,其哈希算力僅數百兆赫茲(MH/s),而螞蟻 S21 Pro 礦機算力可達 200 太赫茲(TH/s),二者相差百萬倍。這種差距直接導致顯卡挖礦收益極低,即便 24 小時滿負荷運行,單卡日均收益不足 1 元,還不夠覆蓋電費成本。
若僅從歷史適配性看,早期曾有部分顯卡用于比特幣挖礦。AMD 的 RX 570、RX 580 及英偉達 GTX 1060 6G 等型號,因流處理器數量多、算力穩定性強,曾是礦工的選擇。但這些型號如今已屬老舊產品,且當年的挖礦顯卡(礦卡)長期滿載運行,核心與顯存損耗嚴重,壽命可能僅剩正常顯卡的 1/3,存在頻繁故障風險。更關鍵的是,即便使用全新高端顯卡,面對當前比特幣全網超 400 艾赫茲(EH/s)的算力規模,單卡挖到區塊的概率趨近于零。

顯卡挖礦的真正戰場早已轉向其他加密貨幣。以太坊合并前(2022 年 9 月前),基于 Ethash 算法的以太坊挖礦主要依賴顯卡,RTX 3060 Ti 等型號因 47MH/s 的算力成為熱門選擇。如今以太坊轉向權益證明(PoS)機制,顯卡礦工多轉向以太坊經典(ETC)、門羅幣(XMR)等仍采用工作量證明(PoW)的幣種,這些幣種的算法對 ASIC 礦機有抵御性,顯卡仍能發揮作用。例如門羅幣的 RandomX 算法,就專門優化了對 CPU 與 GPU 的兼容性。
選擇挖礦顯卡需警惕兩大陷阱:一是 “鎖算力顯卡”,英偉達曾為限制挖礦推出 LHR 版本顯卡,其加密貨幣算力被削減 50% 以上,挖礦效率大幅降低;二是 “二手礦卡”,這類顯卡無顯示接口或接口嶄新(未連接顯示器使用),核心部位焦黃,且無官方保修,極易踩坑。
綜上,挖比特幣無需糾結 “選什么顯卡”,因顯卡已被 ASIC 礦機徹底淘汰。若關注顯卡挖礦,需轉向適配 GPU 的其他幣種,并優先考量算力功耗比(每瓦算力)、散熱能力與硬件壽命,同時避開礦卡與鎖算力型號。
1
收藏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