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被詬病 “污染環境”,本質是其底層 “工作量證明(PoW)” 挖礦機制對能源的巨額消耗,以及全球礦場電力來源中高污染能源占比過高,最終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與生態資源浪費,這一問題隨算力競賽升級愈發凸顯,也成為比特幣生態爭議最大的痛點之一。
挖礦機制的 “高能耗屬性” 是污染環境的根源。比特幣挖礦需依賴 ASIC 礦機持續進行哈希運算,而這類設備的滿負荷運轉需消耗巨量電力 —— 單臺主流礦機(如螞蟻 S19 Pro)功率約 3250 瓦,24 小時耗電量超 78 度,相當于普通家庭 3 天的用電量;全球超百萬臺礦機構成的挖礦網絡,年耗電量可達 130 太瓦時(2024 年數據),接近阿根廷全國年用電量。更關鍵的是,這些電力消耗并非用于生產性活動,而是單純為 “爭奪區塊獎勵” 進行隨機哈希計算,大量能源在無實際產出的運算中被消耗,形成 “能源浪費型污染”。例如 2021 年中國清退國內礦場前,內蒙古某礦場單日耗電量超 100 萬度,全部來自燃煤火電,相當于每天燃燒 400 噸標準煤,排放 1000 噸二氧化碳,對區域空氣質量造成直接影響。

電力來源的 “高碳結構” 進一步放大環境危害。全球比特幣礦場為降低成本,多選址在電力資源廉價且供應穩定的地區,但這類地區的電力常以火電(煤炭、天然氣)為主,清潔能源占比低。以美國德州為例,當地比特幣礦場的電力 70% 來自燃煤與燃氣發電,2023 年該地區礦場年碳排放達 1400 萬噸,相當于新增 300 萬輛燃油車的年排放量;哈薩克斯坦、伊朗等國的礦場也依賴火電,其中伊朗部分礦場甚至使用高污染的重油發電,除二氧化碳外還排放大量硫化物與顆粒物,加劇區域酸雨與霧霾問題。盡管部分礦場(如中國云南、加拿大魁北克)采用水電、風電等清潔能源,但截至 2025 年,全球比特幣挖礦的清潔能源占比仍不足 40%,高碳電力主導的格局未發生根本改變,導致環境污染持續累積。
硬件設備的 “電子垃圾” 問題也構成隱性污染。ASIC 礦機的更新迭代速度極快,平均 18 個月就因算力落后被淘汰,大量老舊礦機面臨報廢處理。這些設備含有鉛、汞、鎘等重金屬,若未經過專業回收,隨意丟棄或焚燒會造成土壤與水源污染;而回收過程本身也需消耗能源,且全球礦機回收體系尚未完善,據估算,2024 年全球淘汰的比特幣礦機產生的電子垃圾超 10 萬噸,僅 30% 得到合規處理,剩余部分成為環境隱患。此外,礦場的散熱設備(如工業空調)、供電設施也存在能耗與污染問題,進一步加重了比特幣生態的環境負擔。
值得注意的是,比特幣污染環境的爭議并非否定其技術價值,而是聚焦 “PoW 機制的可持續性”。近年來,行業雖提出用 “權益證明(PoS)” 等低能耗機制替代 PoW,但比特幣作為最大的 PoW 幣種,機制改革面臨巨大共識阻力,環境問題短期內仍將是其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。如何平衡比特幣生態與環境保護,已成為全球監管與行業需共同解決的核心課題。
1
收藏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