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的創始人是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,這是一個至今未被證實的化名。2008 年,中本聰發表《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》白皮書,2009 年挖出比特幣創世區塊,隨后在 2010 年逐漸淡出社區,其真實身份成謎,至今仍是加密貨幣領域的重大懸念。
從比特幣的前世今生來看,其優點顯著。作為去中心化貨幣的先驅,它擺脫了中心化機構(如銀行、政府)的控制,交易基于區塊鏈技術完成,全球節點共同驗證,難以被篡改或凍結,保障了用戶對資產的絕對控制權。跨境轉賬優勢突出,無需經過銀行中介,轉賬成本低、速度快,尤其在外匯管制嚴格的地區,為資金流動提供了新渠道。總量固定為 2100 萬枚的設計,使其具有稀缺性,被視為 “數字黃金”,在法幣超發、通脹加劇的背景下,成為部分人眼中的抗通脹工具。
然而,比特幣的缺點也不容忽視。價格波動性極大,單日漲幅或跌幅超 10% 是常態,這使其難以成為穩定的支付手段,商家接受度有限。挖礦過程能耗極高,早期依賴 CPU、GPU,后期專用 ASIC 礦機的大規模應用,導致電力消耗巨大,引發環保爭議。交易速度較慢,每秒處理約 7 筆交易,遠低于傳統支付系統(如 Visa 每秒數萬筆),且高峰期手續費高昂,制約了其在日常小額交易中的應用。匿名性雖能保護隱私,但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于暗網交易、洗錢等活動,面臨嚴格的監管壓力。此外,私鑰管理門檻高,一旦丟失或泄露,資產無法找回,對普通用戶不夠友好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