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與以太坊作為虛擬貨幣領域的兩大代表性項目,其創始人背景存在顯著差異 —— 一個身份成謎,一個公開活躍,但無論創始人是誰,二者的虛擬貨幣屬性始終未變,我國已明確其相關業務屬非法金融活動,參與其中面臨巨大法律風險與財產損失風險。
從比特幣的創始人來看,其身份至今仍是區塊鏈領域的 “未解之謎”。2008 年,一篇標題為《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》的白皮書被發布在密碼學論壇上,作者署名 “中本聰”(Satoshi Nakamoto)。2009 年 1 月,中本聰基于白皮書代碼,挖出了比特幣網絡的第一個區塊(創世區塊),正式啟動比特幣項目。在項目初期,中本聰通過郵件與開發者交流技術細節、指導代碼優化,但自 2010 年 12 月后,他逐漸淡出比特幣社區,最終徹底消失,僅留下約 100 萬枚早期挖出的比特幣(被稱為 “中本聰寶藏”)。多年來,全球眾多研究者、企業家試圖通過技術痕跡、時間線等線索尋找中本聰的真實身份,曾有學者、程序員被猜測是 “中本聰”,但均未得到證實。這種 “匿名創始人” 設定,也成為比特幣被炒作成 “去中心化”“無主權控制” 的重要標簽。
以太坊的創始人則是公開且明確的,他是來自俄羅斯的程序員維塔利克?布塔林(Vitalik Buterin)。2013 年,19 歲的維塔利克因對比特幣的技術局限(如僅支持簡單轉賬、無法實現復雜邏輯)感到不滿,撰寫了以太坊白皮書,提出構建 “支持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區塊鏈平臺” 的構想 —— 希望通過以太坊,讓開發者能在區塊鏈上搭建各類去中心化應用(DApp),拓展區塊鏈的應用場景。2014 年,維塔利克聯合安東尼?迪?約里奧、查爾斯?霍斯金森等開發者,通過眾籌方式募集資金(以比特幣兌換),正式啟動以太坊項目;2015 年 7 月,以太坊主網成功上線,維塔利克作為核心領導者,持續參與項目的技術迭代與社區治理,至今仍是以太坊生態的重要推動者,常以 “以太坊創始人” 身份出席各類區塊鏈相關活動(盡管我國禁止此類虛擬貨幣相關活動)。
需特別注意的是,無論創始人身份是否明確,都無法改變比特幣與以太坊的虛擬貨幣本質及非法屬性。一方面,中本聰的匿名性并未讓比特幣具備 “安全性”—— 比特幣價格受投機情緒影響劇烈波動,單日漲跌超 30% 是常態,且因無實際資產支撐,價格可能因市場恐慌、監管打擊瞬間暴跌;另一方面,維塔利克的公開參與也未讓以太坊 “合規化”—— 以太坊生態內的 DeFi、NFT 等應用均圍繞虛擬貨幣炒作展開,合約漏洞、平臺跑路等問題頻發,此前多次出現投資者因參與以太坊相關交易虧損數百萬元的案例,且因交易非法無法維權。
更關鍵的是,部分不法分子會利用 “創始人光環” 炒作虛擬貨幣 —— 例如,借 “中本聰即將現身”“維塔利克看好某代幣” 等虛假消息,誘導投資者高位接盤;或模仿比特幣、以太坊的創始人模式,虛構 “技術大佬” 身份發行 “空氣幣”,騙取資金。這些行為進一步凸顯了虛擬貨幣領域的詐騙本質,也印證了我國禁止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必要性。
綜上,比特幣創始人 “中本聰” 身份成謎,以太坊創始人是維塔利克?布塔林,但二者的創始人背景與項目價值無關,更無法改變其非法屬性。公眾需清醒認知:虛擬貨幣的創始人信息不是 “投資安全” 的保障,遠離所有虛擬貨幣交易,選擇銀行理財、基金等合法金融渠道,才是守護財產安全的唯一正確路徑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