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雖常以 “1 枚” 為討論單位,但在實際交易與技術設計中,存在更小的面額單位,其最小面額被命名為 “聰(Satoshi,簡稱 SAT)”。這一命名既是對 Bitcoin 創始人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的致敬,也解決了比特幣在小額交易中的計量問題,是比特幣生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單位,深刻融入了資產流通與技術底層。
從定義與換算關系來看,“聰” 是比特幣的最小細分單位,換算比例固定且明確。根據比特幣底層代碼設定,1 枚比特幣(1 BTC)等于 1 億聰(100,000,000 SAT),即 1 聰僅為 0.00000001 BTC。這種細分設計源于比特幣 “點對點電子現金” 的初始定位 —— 若僅以 1 枚比特幣為單位,當比特幣價格上漲時(如單枚超 1 萬美元),將難以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(如購買一杯咖啡僅需幾美元對應的比特幣),而 “聰” 的存在讓比特幣可靈活拆分,適配從大額價值存儲到小額交易的全場景。例如,若 1 BTC 價格為 5 萬美元,1 聰僅價值 0.0005 美元,用戶只需支付 2000 聰即可完成 1 美元的交易,完美解決了高單價下的小額支付難題。
“聰” 的命名背后,承載著對中本聰的紀念意義與社區共識。2008 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,2009 年挖出創世區塊,開創了去中心化數字資產的先河,卻在 2011 年后逐漸淡出社區,真實身份至今成謎。為紀念其對 Bitcoin 的開創性貢獻,社區自發將比特幣最小面額命名為 “聰”,這一命名無需中心化機構審批,完全由全球開發者、投資者與用戶形成共識并沿用,成為比特幣生態文化的重要符號。如今,無論是交易所的交易界面、錢包的余額顯示,還是技術文檔中的單位標注,“聰” 均被廣泛使用,甚至衍生出 “以聰計價” 的投資視角(如部分投資者會以 “持有多少聰” 而非 “多少枚比特幣” 衡量資產規模),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單位的社區認可度。
在實際應用中,“聰” 是比特幣網絡技術運轉與日常交易的基礎單位。從技術層面看,比特幣區塊鏈的交易記錄、余額計算均以 “聰” 為底層單位,例如某地址余額顯示為 “500000000 SAT”,即對應 5 BTC,這種精確計量確保了交易數據的準確性,避免因單位換算產生誤差。從用戶層面看,隨著比特幣價格波動,“聰” 讓小額交易更便捷 —— 在比特幣價格較高時,用戶無需操作 “零點幾枚” 這樣的復雜小數,直接以 “多少聰” 進行轉賬,降低了操作門檻;部分支持比特幣支付的商家(如部分跨境電商)也會直接標注商品價格對應的 “聰” 數,簡化用戶支付流程。此外,在比特幣挖礦獎勵中,區塊獎勵(如當前 3.125 BTC)也可拆分為 312,500,000 聰,確保獎勵可精確分配給礦池中的不同礦工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