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早已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屬于非法金融活動,但現實中仍存在虛擬貨幣交易行為,這并非因為其 “合法合規”,而是源于跨境監管難度、境外平臺運作、投機心理驅動等多重因素。結合前文對虛擬貨幣砸盤、詐騙等風險的分析,厘清虛擬貨幣 “仍有交易” 的背后邏輯,能幫助公眾更清醒地認識到 —— 此類交易的 “存在” 不等于 “合法”,反而暗藏更大風險。
從核心原因來看,虛擬貨幣仍有交易的關鍵在于跨境監管的復雜性。虛擬貨幣交易依托互聯網進行,無物理邊界限制,大量非法交易平臺將服務器架設在境外,面向中國用戶提供交易服務。這些平臺通過境外注冊公司、使用加密通信工具(如 Telegram、Signal)、采用虛擬貨幣結算等方式,規避我國監管 —— 用戶可通過境外平臺注冊賬號,用比特幣、USDT 等虛擬貨幣作為交易媒介,或通過 “地下錢莊” 將人民幣兌換為境外法定貨幣后入金,整個過程隱蔽性極強。盡管我國通過封堵平臺域名、打擊非法資金流轉等方式加強監管,但境外平臺常通過更換域名、跳轉鏈接等手段 “換皮” 運營,監管部門難以一次性徹底清除,給了非法交易可乘之機。
其次,部分投資者的投機心理是交易存在的核心驅動力。虛擬貨幣價格波動劇烈,短期內可能出現數倍漲幅,這種 “一夜暴富” 的誘惑讓部分投資者忽視法律風險與市場風險,主動尋找境外平臺參與交易。他們或通過社交媒體(如微信群、論壇)獲取境外平臺鏈接,或委托 “代投” 參與虛擬貨幣交易,認為 “只要不被監管查到就能獲利”。正如前文所述,虛擬貨幣交易本質是 “零和游戲”,投資者看到的 “短期收益”,實則是其他投資者的虧損,且最終大概率會因平臺砸盤、詐騙、爆倉等問題血本無歸,但投機心理仍讓不少人抱有僥幸。
再者,技術手段的隱蔽性為交易提供了操作空間。虛擬貨幣依托區塊鏈技術,具有匿名性特征 —— 用戶通過 “錢包地址” 進行交易,無需實名認證,資金流向難以追蹤;部分平臺還推出 “去中心化交易” 模式,不依賴中心化服務器,交易直接在用戶錢包間完成,進一步增加了監管難度。此外,一些不法分子將虛擬貨幣交易與 “元宇宙”“Web3.0” 等新概念捆綁,包裝成 “數字經濟創新”,誤導公眾認為其 “具有發展前景”,吸引更多人參與交易,變相維持了非法交易市場的活躍度。
還需注意的是,部分地區監管執行存在差異,也讓非法交易有生存縫隙。我國對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政策明確,但在實際執行中,不同地區對 “境外平臺境內引流”“個人私下交易” 等行為的查處力度存在差異;部分基層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交易的技術邏輯、運作模式了解不足,難以快速識別隱蔽的交易行為。同時,虛擬貨幣交易涉及 “資金跨境流轉”“網絡安全” 等多個領域,需要多部門協同監管,在協同機制完善過程中,也可能出現短期監管空白,被非法平臺利用。
但必須明確的是,“虛擬貨幣仍有交易” 絕不等于 “其交易合法”。我國監管部門始終保持高壓態勢:一方面,持續封堵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境內訪問渠道,打擊為交易提供資金結算的 “地下錢莊”“第三方支付”;另一方面,通過案例宣傳、風險提示等方式,警示公眾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的法律風險與經濟風險。正如前文所述,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不僅可能遭遇砸盤、詐騙,還可能因資金涉及非法活動面臨損失無法追回的后果 —— 即便交易 “暫時存在”,其風險也遠大于所謂 “收益”。
公眾需徹底摒棄 “虛擬貨幣有交易就代表安全” 的錯誤認知:此類交易的存在,只是非法平臺與投機者在監管縫隙中鉆營的結果,而非其 “合法” 的證明。遠離所有虛擬貨幣交易,選擇銀行、證券等合法金融渠道,才是守護財產安全、規避法律風險的唯一正確路徑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